齐鲁工大(省科学院)召开一流学科建设动员大会

发布时间:2018-06-01通讯员:马铁军 摄影:李晓晓出处:宣传部(统战部)供稿审核人:责任编辑:访问量:7810

6月1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动员大会在长清校区办公楼报告厅召开,党委书记王英龙主持大会并讲话,校长(院长)陈嘉川作动员报告。学校(科学院)领导贺国平、刘孟德、马文才、任民、崔雷、王中文等出席会议,学校(科学院)全体副处及以上干部、研究所(中心)团队(研究室)负责人、高层次人才代表共210余人参会。  


王英龙在会上讲话。他指出,当前高校的头等任务是“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和基础在于学科建设。他就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的贯彻落实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深刻认识学科建设面临的形势,增强紧迫感;三是找出学科建设的方法论和路线图。他指出,企业变革的“八步法”成功经验,能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一个科学的路线图。第一步,树立紧迫感。不要再沉迷于过去学科建设的成就和自满中,把标杆竖起来,把目标立起来,把心沉下来,把紧迫感提上来。第二步,组建领导团队。学科建设领导团队一定要足够强大,学科规划要统领全校的资源配置。第三步,设计愿景战略。要配套出台学科规划,明确各个学科的定位和目标,同时要细化政策、细化流程、细化评价、细化操作,为愿景的实施落地做好充分准备。第四步,沟通变革愿景。通过强化宣传引导、联动对标和工作传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学科建设的理念刻进脑子里、渗到骨髓里、融到血液里。第五步,善于授权赋能。清除变革的障碍,改变阻碍变革的制度系统和组织结构,鼓励非传统的观念、活动和行为。第六步,积累短期胜利。积累短期成果,关键在严格落实,要压实责任,动态管理,重点突破,点面结合。第七步,促进变革深入。强化“一盘棋”意识,实现优化组合,共享资源,并探索新的学科组织形式,适应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学科建设的需要。第八步,成果融入文化。要探索推进长效机制,最终要在全校、全院培植一种先进的学科文化,使其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突破传统格局、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成为核心竞争力。


王英龙强调,当前学科建设大幕已经拉开,这是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一场大变革。对于这场变革, 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态势,科学选择建设路径,全力推进一流建设。我们必须跳出传统思维,克服原有的惯性和惰性,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学科大发展;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心无旁骛、埋头苦干,按照既定规划和蓝图,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真正做出我们这一代人不负历史、不负省委期望的发展业绩,谱写校院发展的新篇章。


陈嘉川分析了学校学科建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围绕学科的划分,学科建设的意义,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专业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的内涵与评价要素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释。对于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他提出四点意见:一是坚持非均衡发展。实施重点发展策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寻找到一流学科建设的突破点;实施优先发展策略,分清轻重缓急,认真做好学科结构的优化、布局、分类、排序;实施交叉发展策略,用交叉学科的力量,来构筑新型的学科群落,稳固地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点线面”结合。“点上突破”,各学科都要寻找突破点,在点上求突破、求出彩;“线上延伸”,以现有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向上下游延伸,通过“建链、补链、强链”,搭建和完善学科链,对接产业链,实现全链条服务;“面上展开”,在重点和骨干学科带动下,全面推进校院学科建设,形成人人有学科归属,人人关心学科建设,人人参与学科建设的良好局面。三是坚持实施“造峰填谷”工程。以建设一流学科、提高学科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把“山峰”打造出来,提高其显示度,在国内外形成影响力,同时对一般学科也要拉一把,不让它们掉队,把“山谷”填起来,变成高原,真正实现“高峰引领,高原支撑”。四是坚持学科生态性建设。要将学科生态系统视为一个开放性的资源整合系统,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不断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能量与信息的交换和整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学科协同发展生态环境。


会上,副校长(副院长)贺国平解读了《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计划》明确了一流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总体方案。《计划》指出,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学科建设规划、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推进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计划》还明确了一流学科行动计划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院长李天铎教授、造纸与植物资源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孔凡功教授、新材料研究所所长董火民研究员先后作了关于学科建设工作的交流发言。

 

 

 

 

 

工大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