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第二届山东省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山东理工大学举行。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浩出席活动并讲话。校(院)党委书记吴衍涛代表山东省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出席活动并致辞。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于红波、校长李玉霞、党委副书记苏守波出席活动。
吴衍涛在致辞中总结了校(院)2024年各项事业取得的突出成绩,并指出,校(院)作为山东省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理事长单位,始终将服务产业高质发展作为自身职责使命,深入实施“六个一”工程,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用后付”试点工作,有效解决了从创新成果到产业应用“最后一公里”难题。2024年,校(院)先后与我省20余家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牵头建设省重点实验室9个,联合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0余项,选派300余名高层次人才深入企业一线提供技术服务,形成定制化“专利菜单”469项,为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下一步,校(院)将与联盟高校一起,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抢抓机遇、协同创新,向企而行、赋能发展。一方面,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集成优势,聚焦山东19条标志性产业链发展,加快推进资源共享、科研共创、同题共答,切实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另一方面,积极搭建供需平台、推动人才共用,探索“校聘企用”新模式,切实推动更多高层次专家到产业一线发光发热、施展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优势互补、相互成就,共同为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走在前、挑大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此次活动由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办。山东省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省科创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科技大市场承办。以“向企而行 协同创新”为主题,开展了高端装备、现代农业、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校企协同创新对接,校(院)化药学部刘利彬教授和王立博士分别参加高端装备和化工新材料产业的高校好成果发布,校(院)组织10余名科研人员积极与企业需求对接。
活动后,吴衍涛带队在山东理工大学开展调研交流。于红波,李玉霞,党委常委、副校长陈盛伟出席活动。
座谈会上,吴衍涛介绍了校(院)在立德树人、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发展成效,对山东理工大学长期以来对校(院)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山东理工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发展势头强劲,和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同为理工科大学,学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融。希望利用此次交流机会,进一步促进和推动双方更高层次的务实合作。一方面,聚力推进学科交叉,强化资源共享,聚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农业工程等重点领域,切实提升两校学科核心竞争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度,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学科建设新格局。另一方面,聚力服务高质发展,强化科研共创,积极推动双方骨干人员交流合作,解决更多卡脖子难题、赋能更多新质生产力发展,共同回答好“强国强省建设、理工科大学何为”的时代之问。
于红波对吴衍涛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对校(院)近年来取得的突出成就表示祝贺,并简要介绍了山东理工大学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他表示,两校同为理工科高校,渊源深厚,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和良好合作,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不断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推动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不断开创共赢发展新局面,共谱友好合作新篇章,共同为教育强国、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
李玉霞简要介绍了山东理工大学的历史沿革和学科群建设等情况。她表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近年来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成效,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调研期间,吴衍涛一行实地参观了山东理工大学尹干艺术博物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成果展、大红炉众创空间、工程陶瓷研究院。校(院)办公室、教务处、科研管理部、研究生处等部门负责人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