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头获批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一次新增5个博士点,年度到账科研经费突破10亿元,在2024年山东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和党建综合评价中,均位居I类高校第1名……
目标指引征程,实干成就伟业。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教报国为己任,抢抓“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战略机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多措并举、系统发力,踔厉奋发勇争先、改革创新“冲一流”,用实干实绩交出了一份工大(科院)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强基固本、一融双高,擦亮党建引领“新名片”。以全省党建示范高校建设为契机,秉承“三工四步”理念,优化“三个机制”,实施“七大工程”,全面实现校(院)党委“六个过硬”。先后涌现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获批教育部党员基本培训试点高校、省委组织部“两库”融合试点单位、全省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高校党建工作研究基地,获评山东组织工作创新奖、全省教育系统党课特等奖,获批全国样板支部7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研究生样板支部1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个,以及一大批省级“双创”培育单位,形成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的良好态势,实现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
积厚成势、勇攀高峰,构建学科专业“新格局”。健全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深入实施学科筑峰计划,建立起既立足校(院)实际、又契合产业需求的雁阵式学科矩阵。2024年一次新增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数量居山东省属高校首位,全国同类高校前列。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材料与化工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3个学科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位列全国第25、前9%,入选省“高峰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位列全国第4,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现有69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3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在软科、校友会等最新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稳居山东省属高校第一方阵,办学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引育并举、赋能增效,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就引高层次、育就要见成效,聚焦学科发展方向、团队建设方向、产业需求方向,强化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育,全力打造“近悦远来、尽显风采”的人才发展生态。现有专任教师2200余人,博士占比达69%。自主培养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41人次,拥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203人次。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评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形成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科教协同、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新成效”。充分发挥科教产集成优势,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强化实习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推动科技产业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转化,打造“产学研用创”特色育人品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牵头建设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共同体,获批全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近年来,工大(科院)学子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大赛中荣获国家级奖励100余项,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加快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提高“大思政”育人成效,“行走的课堂——‘1365’实践育人模式”等5个项目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优秀人才20余万名,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行业精英和领军人才,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沃土”。
创新驱动、“链”向未来,实现科技赋能“新突破”。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强化有价值产出,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创新。牵头建设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现有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14个,省重点实验室、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省技术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平台近80个。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00余项,省重点研发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科研项目800余项,年度到账科研经费突破10亿元。在海洋系列浮标、超算互联网、绿色造纸、光纤传感、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荣获国家科技奖励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推进实施“六个一”工程,开展“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成果转化合同金额位居全国高校第34位,其中技术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合同金额位居全国高校第7位。获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连续两年获评山东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切实将科技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互利共赢、美美与共,谱写开放办学“新篇章”。始终坚持走国际化、开放式道路,做大做强对外交流合作,全力塑造开放办学新优势。近年来,校(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对口帮扶协议,持续深化与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务实合作,全面推动平台共用、学科共建、人才共育、科研共创、经验共享。加快推进与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交流合作。现有国际合作平台80余个。承担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00余项。建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基辅学院,开办中德、中新、中芬3个合作办学项目。每年来校(院)交流访问的外国专家人数稳定在300人左右,长期驻校(院)工作的外国专家100余人。荣获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百强机构等称号,7位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5位专家获齐鲁友谊奖。近期,成功举办地方科学院国际交流合作会议,校(院)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征程满载风雨,硕果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校(院)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战略目标,谋篇布局、扬优成势、精准施策的结果,更是全体工大(科院)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推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发展的累累硕果。
心同则志合,志合则力聚。建设高水平大学、奋力冲击“双一流”,凝聚着一代代工大(科院)人的汗水、心血和梦想,更是当下工大(科院)人肩上沉甸甸的目标、责任和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省委、省政府“走在前、挑大梁”目标任务,勇立潮头、奋楫争先,全力“抓党建、提质量,重内涵、强学科,谋创新、促转化,补短板、扬优势,深改革、增活力,建体系、冲一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唯星必摘、唯旗必夺、唯分必争、加压奋进,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书写“强国强省建设、工大(科院)有为”的绚丽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