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组织建设 展现青春风采
本报记者 张广春 通讯员 徐倩
“立足实际,夯实基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以此为理念,齐鲁工业大学团委着力构建以团组织为主体,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为两翼的团建模式。
齐鲁工大团委书记张文斗表示:“在团建方面,必须始终坚持‘团建全覆盖,工作到支部’的原则和‘形象立起来,支部活起来、服务实起来、品牌亮起来’的思路,拓宽建团思路,多平台、多角度建设团支部,以此夯实基层团组织建设”。
“学校除日常的团建外,还积极建设学生竞赛团支部、特色社团团支部、创业团支部等,与过去相比,这样的团支部建设增强了团学工作的活力,提高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 齐鲁工业大学学生会主席高达如此感慨。
如今,齐鲁工业大学共青团共设校级团委1个,院(部)级团委12个,团支部745个,专职团干部89人,团员青年26450人,团青比97.5%。在山东省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项目中,齐鲁工业大学团委申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卓越时代精英”》获批“思想引领类”创新试点项目。在2015年全国和全省共青团研究课题中,学校团干部主持的一项课题获团中央立项,两项课题获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立项。
同时,“走出去”也是齐鲁工业大学加强团学工作研究的另一种方式。自2011年以来,学校共选派5名团干部挂职平阴团县委副书记,加强校地共建,促进团干部综合素质提高;1名学生作为全省代表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连续两年成功推荐学生会骨干担任山东省学生联合会驻会主席,多名优秀学生干部被选派参加团省委组织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
除此之外,齐鲁工业大学还通过制定《共青团齐鲁工业大学委员会组织建设工作条例》,利用学校建设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后台,将体现团组织活力的表征要素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从而对团组织活力进行综合考评管理。
落实思想引领 培育四有新人
本报记者 赵哲 通讯员 李训一
“用折断的骨骼做基石,用凝固的血肉做泥土,浇铸一座不朽的丰碑……”,在齐鲁工业大学校园内,学生们身着帅气的军装,排列成“9·30”的字样,动情诵读着缅怀烈士的颂歌,开展纪念活动。“在每个节日、节点,我们工大的青年团员都会有所行动”此次活动的组织者、齐鲁工业大学学生会主席高达如是说。
“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全面诠释,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民族精神深入学生心中”。齐鲁工业大学团委副书记万金存表示,通过“第二课堂”,将“第一课堂”的教育理念普及到了学生中,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忱与感恩之心。
“当代青年学子思维活跃,传统的单向灌输和生硬管教只会让学生愈加反感”。齐鲁工业大学团委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调整团组织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团属活动阵地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青年团员,广泛开展团日学习和主题活动,如“与信仰对话”主题讲座,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自强之星”、“校园年度人物”等评选活动,树立一批学生榜样,引导青年团员向先进学习。
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多样性与自主性也日益增强,网络逐渐成为他们重要的活动场所。齐鲁工业大学团委本着“大学生在哪里,共青团组织的阵地就建在哪里”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引导。目前,齐鲁工业大学团委在网络上有多处“发声地”,团委网站、贴吧、QQ群、微博、微信等平台均成为了重要的“互动平台”。其中,微信平台关注量达到5万余人,微博粉丝3万多人,并形成了一支由学生骨干、团学干部及青年教师组成的400余人的网络宣传队伍,专门负责在网络平台进行主旋律及正能量的宣传。
承袭文化底蕴 引领青年成才
本报记者 葛冉 通讯员 刘伟
汉服加身、彬彬礼韵、诵读《诗经》……这不是“行为艺术”,而是齐鲁工业大学社团纳新时的“盛景”。齐鲁工业大学团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自2007年至今,先后成立了17个不同方向的国学类社团,成为了发展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齐鲁工业大学电气学院团委书记徐倩表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参与性强的校园活动是实现文化‘落地’、‘走心’的有效途径”。除了学生社团,依托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也是团组织吸引青年,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比如“端午节”,学生们将亲手制作的香包挂在宿舍;“清明节”时,同学们同放纸鸢,感恩追思义。
2014年11月,齐鲁工业大学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合作,“孔子学堂”首次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挂牌开学,奠定了学校用优秀齐鲁文化涵养齐鲁工业大学的理念。在“孔子学堂”的带动下,《论语》讲坛、文化遗产知识大赛、“国学达人挑战赛”等文化活动层出不穷,成为了学子们研习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齐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王明翠说:“作为一名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我能够成为全省排名前20名的国学达人,与学校平时对国学的重视有很关。”
同时,齐鲁工业大学团委以寻求传统文化“根脉”为主线,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内化”与“服务”。2015年暑假期间,齐鲁工业大学“情系凤城高密,助力红高粱精神”和“援助非洲友人,传播中华文化”两支社会实践队分别来到高密民俗博物馆、莫言文化馆、曲阜孔庙等地开展文化实践活动,了解地方传统文化。
齐鲁工业大学团委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团组织阵地作用,广泛开展文化活动,搭建文化传承平台,努力实现文化的现实化、载体化,用优秀齐鲁文化涵养工大青年学生。
助力创新创业 促进全面发展
本报记者 赵哲 通讯员 刘亚
智能家用酿酒机、蔬菜废物处理装置、快递用防调包金属丝网兜……这些科技创新发明都来自于齐鲁工业大学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现在国家鼓励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的赛事也非常多,校团委总会在第一时间发布赛事通知并请专业老师对我们的项目进行指导”。“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获得者、齐鲁工业大学学生李红卫如此表示。
据了解,齐鲁工业大学团委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并为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一系列赛事中屡获佳绩。仅2014年,学生在科技创新创业类竞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就高达322项,4000余人参与到竞赛当中。齐鲁工业大学团委本着“主动引导、加强服务”的理念,针对不同类型的赛事,建立了专门的导师库、评委库、种子选手库等,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其中,创客实验室是齐鲁工业大学团委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建立的开放式的交流平台。2015年5月,在“创客周末(济南站)”大赛中,由创业实验室报送的项目“共生花盆”、“盲人相册”、“组合式冰箱”分获大赛的冠、亚、季军。目前,从创客实验室中孵化出的项目,已经有16个进入实际运营阶段。
齐鲁工业大学一向重视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先后与一批国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基地建设合作协议,让广大青年学子深入生产一线,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就业创业有效结合。目前,学校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36家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同时,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齐鲁工业大学团委老师带领选拨出来的10余名大学生创业者赴深圳参加创业训练营,接受了全国顶级创业导师的专业指导。
经过培育与孵化,齐鲁工业大学出现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其中,2013级学生温博晗凭借“大学生营养早餐”项目,获得200万元“天使投资”。“航模达人”庄子栋,在2013年4月筹建了航模协会,现在,他成立的公司业务以无人机商业航拍为主要业务,客户已经覆盖国内许多城市。
借力双学分 规范助成长
本报记者 葛冉 通讯员 艾洪庆
如何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富有成效?怎样利用好课余时间?和众多新生一样,齐鲁工大的学生刘嵩在刚入学时也常这样想。
入学一个月后,刘嵩感到自己过得非常充实,除了军训、上课之外,他还会参加各种讲座、培训、社团活动,而且每次活动都有记录,最终以学分形式加以体现。“围绕理想信念、形势政策、公民道德等,我已经参加了三次讲座培训,这学期再听四次相关的主题讲座并完成作业就可以拿到一个学分了”刘嵩说。
刘嵩所说的“学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考试得来的学分,而是在齐鲁工业大学各级团组织中实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即“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专业学分之外,设立综合素质学分体系,来鼓励、引导、规范团员青年参与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由单纯注重学业成绩,改为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齐鲁工业大学团委书记张文斗介绍说,“双学分制”施行后,学生毕业时就可以拿到两份成绩单,用人单位可以很方便的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
一直以来,齐鲁工业大学团委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这在“双学分制”里面也有体现。创新实践能力模块要求学生每学年应修满至少6个学分,是共青团综合素质培养几大模块中赋分最多的。因此,学校在“创青春”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大赛、“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创新实践活动方面佳报频传。2015年9月,齐鲁工业大学又与团省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方面搭建了一个高端平台。
齐鲁工业大学重视团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团干部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并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体系管理,单独职称评聘序列,为不断提高共青团干部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水平,为扎实推进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