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齐鲁工大学生在进行社会调研。
新学期第一天,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的1723名在校生,交上了一份特殊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这些实践报告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寻访当地抗战老兵,有的参观抗战博物馆,有的观看一部抗日影片,也有的阅读一本抗日书籍。
化工学院学生会主席马凯旋告诉记者,暑期社会实践是学院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活动的一部分,接下来,他们还将组织和倡议全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和“一封家书”的形式,全面悼念革命英烈,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和时代责任感。
钢笔手写一封家书
战争年代,铮铮铁骨的男儿,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不畏生死。他们也有柔情的一面,长期的背井离乡,对父母亲人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无法排解,唯有寄情于家书。
为了让当代的学生感受烽火年代抗战先辈们的心境,齐鲁工业大学校团委和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团委联合发出倡议,全体在校学生至少搜集并阅读战争年代革命先烈的家书一封,因为家书记载着成长的轨迹,诉说着曾经发生的故事,寄托着你我现在的梦想。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为了把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人间亲情、真实记录时代变迁的传统家书文化重新带回人们的视线,特向全体在校生发出倡议:拿起纸笔,亲手书写一封家书。
“这次活动要求学生们用钢笔,并手写在统一的信纸上,作品字数在1000字以内,进入复选的作品,学校将通过投票选出10封最优秀的家书,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邮寄到作者家中。”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马凯旋说。
化工学院大三学生小孟告诉记者,他的爷爷是一名抗战英雄,从小就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总想着为缅怀先烈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学院发起的这一活动,确实能够让我们有一个平台,表达出对革命先烈的无比敬仰。同时,在阅读先辈们家书的同时,能够很好地思考当下,展望未来,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弘扬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互联网+”悼先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抗战岁月虽离我们渐渐远去,但历史的钟声却依然警醒着我们。
为此,齐鲁工业大学学生会和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学生会联合发起倡议,一起打开植入“互联网+”元素的“红色记忆”之门,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自强不息,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根据倡议书,全体学生可以登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山东省抗日战争纪念馆,通过网上纪念馆的悼念活动,让抗战的精神融入永恒,让每一个生命的故事永远流传。
同时,倡议书还提到学生可以上网观看抗战的纪录片,比如《新闻直播间抗战胜利70周年百集纪录片》和《老战士忆抗战》、《父辈的旗帜》、《抗战英模部队巡礼》、《一南眼中的抗日战争》等,学生们上网收看、收听后,写下观后感,留住一段青春的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化工学院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挑选多部经典红歌视频,开设网络课堂,让学生们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1723份特殊实践报告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活动的大幕,其实从暑假就已经拉开。
今年暑假期间,齐鲁工大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号召学生通过寻访当地一位抗日老兵、参观一所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博物馆、观看一部抗日影片、阅读一本抗日书籍等亲身经历,运用散文、议论文、读后感等不同文体,从不同的视角落笔,颂扬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抒发了对当代和平生活的珍惜之情。
同时,学院67名学生干部、党员组成调研团队,通过微信、网站等新媒体途径,利用23天的时间,对山东省、河南省、北京市等全国29个省市923名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年学子,以“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青年应如何弘扬抗战精神”为主题开展问卷调研活动,以提醒青年铭记历史,勇担社会重任,为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调研团队成员还用手机、摄像机等记录下青岛、潍坊等10个城市具有地区特色的纪念活动视频,资料经整理后将作为对2015级新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1723份特殊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全部上交,每一份实践报告,都是学生们真情实感的流露。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系列纪念抗战胜利的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积极、主动、自发的热情,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的事迹,“90后”甚至“95后”们表现出来的责任担当,令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