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word-break:break-all">
5月22日上午第三节,应化11-1、2班的有机化学课马上就要开始了,几位同学的心里兴奋而忐忑,因为这一次站在讲台上授课的将不再是任课教师赵超教授,而是本应坐在下面听课的他们。虽然事先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但是同学们会认可吗?赵老师又会如何评价他们?
11级2班朱孟晖同学首先上台,他为同学们讲解的是氟利昂冷冻剂的有关知识。表达虽不十分熟练,但材料比较全面,理论讲授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有提问,有讨论。讲完后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的精彩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听课同学对他的讲课进行了评价,认为材料准备充分,只是稍显紧张;赵老师对他表示肯定和鼓励,并对知识点进行了扩展。紧接着另外几位同学分别上台展现他们的风采,听课学生也积极响应,课堂气氛热烈。
这是本学期有机化学课的一次“小学术课”,朱孟晖等同学则是他们各自所在宿舍的代表,被推选出来,进行课堂“学术交流”。
有机化学属于我校首批创新课程,赵超老师是这个课程组的负责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赵老师感到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随着我校创新课程建设的开始,赵老师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小学术课”就是其中一种方式。改变了原来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积极参与。教师则成为引导者,突出课程重点,总体把握,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能力。
除“小学术课”外,赵超老师负责的有机化学课程组还采取“文献阅读课”、“实验内容穿插课”和“习题讨论课”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充分锻炼学生的资料检索、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极大推进由单纯课堂学习到课下学习的转变,促进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教学方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是创新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现在学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取得初步成效。但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提高认识,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继续推进教学改革各项工作,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