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介材料:射频难题与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3-16通讯员:李海明出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供稿审核人:责任编辑:访问量:832

报告题目:负介材料-射频难题与研究进展

报告人:范润华(上海海事大学材料系)

报告时间:2021年3月19日,下午3:30

报告地点:轻化楼C405会议室

报告内容:电磁场/波是信息和能量的常见形式。复介电常数是影响电磁-材料相互作用的基本物性参数,是电子元件选材用材的主要依据。物质或材料的介电常数一直为正值,例如:空气为1,水为80,钛酸钡介电常数高达数千等。材料介电常数是否可以为负?如果可以,也许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电磁-材料相互作用方式,催生全新原理的电子器件。报告人研究组潜心十余年,初步建立了射频和交流频段负介材料原理框架和制备策略,基础研究指导了吸波材料、电容器等重要应用。报告将讨论等离振荡负介机制,逾渗复合的负介材料构筑策略,谐振、色散、零介、双负等现象与规律。报告也探讨负介材料低频极限、微观电子输运、新颖微波响应等问题。报告指出,负介材料从设计制备上属于材料学范畴,但是性能原理与人工结构超材料类似,所以也属于超材料范畴。报告还将介绍超材料学会的情况,并认为:材料-器件-装备-系统的研究链条中,性能是目标,材料是物质基础,但不一定只从材料视角实现性能,“超越”材料结合器件等不同层面实现终端最佳性能的“超材料”是新时代学科深度融合的产物。科学的早期并不分学科,后来细分为许多学科。在新时代,至少在科学内涵明确的某些领域,有必要推动学科深度融合。

报告人简介:范润华,1970年生,上海海事大学材料系特聘教授、山东大学长访教授。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理事。作为共同发起人创建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并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立足材料和信息的新兴交叉领域,主要研究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在国际上创建了“负介材料”这一超材料分支,引领中美欧日50多个机构开展该领域研究。兼顾金属软磁、铁氧体软磁、电容介质,面向5G通讯材料、场效应晶体管、电子元件、吸波材料开展研究,部分成果已实现转化。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项目、山东省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专项、上海市教委科创计划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主要围绕负介材料在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dv Electr Mater、Research、Acta Mater、Appl Phys Lett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2017年以来有18篇论文为ESI高被引论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2018)各1项,2014和2019年两次被评为山东省暨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1年3月16日


文化学术海报